你在的位置: 首页 >> 文章浏览
医护人员的努力创造着灾区救援的多个“第一”
发表日期:2008-07-29 13:45:15   阅读次数:4137 来源:人民网
字体大小:【
哈医大二院眼科主任袁慧萍教授正在为灾区的眼病患者进行远程会诊。

哈医大二院胸外科副主任徐广全教授(右一)和骨外一科主任邵林教授(右二)共同为灾区的外伤患者会诊。

    7月27日,北京市对口援建四川江油市4.4万套过渡安置房任务提前16天完成,北京市实现了让受灾群众住新家看北京奥运,10万被迫失学孩子重回校园的北京承诺。另据报道,日前到津就读的202名四川绵竹地震灾区中学生结束在津两个月的异地学习生活返乡,8月1日,这些学生将和其他同学一起,在当地已经基本建好的活动板房临时校舍内正式复课……

    这一切,都在说明着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其实早在一个多月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四川省江油市中医院就建立了协作医院和远程网络会诊定点合作医院的关系,全面展开对口支援,无偿为灾区医生提供进修培训和医疗支援。成为灾区第一个进入实质性对口支援的医疗援助协议。

    哈医大成为黑龙江卫生系统获得表彰最多的单位

    日前,黑龙江省卫生厅决定,授予黑龙江省205家卫生系统单位“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标兵”和“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标兵”称号,哈尔滨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成为此次获得表彰单位数量最多的单位。其中,附属一院、附属二院、附属三院、附属四院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标兵,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五院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38人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标兵,143人被评为全省卫生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据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教授介绍,地震灾情发生后,该校及其各附属医院先后共派出18批次医疗队、2批次心理干预专家团。第一个进入实质性对口支援的医疗援助协议签订、第一次远程会诊……众多医护人员的努力创造着灾区医疗救援的多个“第一”。

    在该校组织的抗震救灾报告中,报告团成员哈医大心理教研室主任杨延杰教授、哈医大一院马晓艳护士长,哈医大二院副院长、ICU主任于凯江,院长助理、医务部部长焦军东、哈医大三院神经外科医生张磊、哈医大四院VIP综合病房主任田晓彦等医护人员不怕苦累、不计个人得失,全心投入救助工作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哈医大心理教研室主任杨延杰带领队员们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在温江树人中学灾民安置点,当地老百姓都知道有一批黑龙江的心理专家每天工作都非常辛苦,晚上10点还在与孩子“谈心”,让他们非常感动。哈医大一院院长周晋和副院长王永晨带领医护人员,在不到12小时之中,迅速组织由21人组成的医疗小分队,一天内奔波3000多公里,救治伤员近百名。哈医大首位赴川专家哈医大二院重症监护病房主任于凯江,到达四川省医院后,担任会诊专家组组长,带领各医院专家连续奋战,挽救危重病人百余人。哈医大二院院长助理、医务部部长焦军东顾不上病重住院的母亲,接到命令后,立即奔赴前线,在一线最多坚持工作超过20小时,救助患者千余名。哈医大三院的医生们冒着余震不断,随时都有危险的情况下,往返驻地和医疗点数千公里,救助伤员千余人。哈医大四院李野医生和小分队在医疗设备十分简易的条件下奋战一昼夜成功救助在废墟中被埋163小时的矿工王春邦。

    对于医疗队员们,每次接到救援电话,基本上不到半小时时间,医疗队就能组建完毕,整装集合直奔机场。而每一个奔赴灾区的医疗队员几乎都是两手空空,有的女医护人员,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品都未准备;有很多人甚至没有和家人联系上。而在一线救灾现场,每一次危机的出现,紧随解放军身后的总有哈医大白衣战士的身影。

    哈医大二院最早为灾区伤员成功进行远程会诊

    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教授介绍,在救灾期间,随着被解救的灾区群众数量不断增加,当地医院和医疗救援队也面临着伤员病情复杂、接诊压力增大的问题。为此,哈医大二院利用远程会诊技术开辟了救援“第二战场”,使千里之外的地震伤员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诊治。据介绍,这此远程会诊也是在此次抗震救灾医疗中最早的一次。

    5月22日上午10时,哈医大二院组织眼科、骨科、脑外科、胸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汇聚在门诊三楼的远程会诊中心,通过远程医疗信息网,与救灾一线的医疗小分队工作人员一起,为伤员进行远程会诊。据悉,当天,哈医大二院专家共为七名患者进行会诊和治疗,其中外伤患者六位,眼科患者一位。

    “你好,能听见吗?您现在眼睛红不红?有没有分泌物……” 这是正在进行的一次特殊的会诊。哈医大二院的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王巾教授正在通过网络视频在为地震中受伤的群众进行诊断与治疗。根据患者所讲述的情况,医生很快将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定性。该患者患的是急性虹膜炎,而且是急性虹膜炎的复发,医生提示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不要焦虑,同时,交待了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情况所对应的治疗方案。

    哈医大二院副院长郝天军说,该院医疗小分队购买了手提电脑、采集卡、无线网卡,在当地直接通过网络和医大二院的远程会诊中心取得联系,及时的给当地的患者提出治疗意见。像这样的会诊只要前方有需要,随时随地都会举行,所有在后方的医疗人员将给予前方救援工作最大的支持。

    “换心人”到地震重灾区成为救灾志愿者

    在抗震救灾中,6年前在哈医大二院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四川人叶建华来到抗震救灾前线绵竹市医疗救治点,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者,以自己的方式协助在那里的医疗队一同救治伤员。

    2002年4月26日,因患严重心脏病,38岁的叶建华在哈医大二院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术后身体恢复良好,目前已健康生活6年。作为一名“换心人”叶建华始终抱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追求生活品质。2007年8月,为考验自己的心脏,他登上了青藏高原海拔近5000米的高度,此高度相当于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的海拔高度,成为国内首个与青藏高原亲密接触的“换心人”。

    6月10日,叶建华忙碌的身影出现在绵竹市中心体育场医疗救助点,这几天他正在照顾一名受伤的老人。叶建华说,在这里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角色——翻译。在绵竹的伤员中,有很多人从未离开过本地,普通话发音很不标准,遇到一些紧急危重的情况时,医生与患者无法沟通,严重的影响了治疗。叶建华说此时他的“双语”优势就派上用场了。没过多久,医疗队员学会了不少四川话,而叶建华也掌握了很多医学知识。目前,该救治点共收治了伤员200余名,紧张繁重的工作有时令医务人员应接不暇。“幸亏有了这样一批志愿者在我们这里无偿服务,有时真是分身无术,他们的工作为我们分担了很多压力。”一名护士这样说。

    第一个进入实质性对口支援的医疗援助协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四川省江油市中医院建立了协作医院和远程网络会诊定点合作医院的关系,全面展开对口支援,无偿为灾区医生提供进修培训和医疗支援。成为灾区第一个进入实质性对口支援的医疗援助协议。

    据了解,签定协议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随时根据江油市中医院的需求选派相关专业、职称在副高职以上专家到江油市中医院进行医疗支援,这项工作将纳入医院每年的工作计划。其次将结合江油市中医院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选派专家到江油中医院进行医疗教学、办学习班等活动。今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无偿地接收江油中医院的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对于江油中医院短缺医生的情况,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根据需要给予选派专家援助,这项工作将一直继续到江油中医院重建结束为止;江油市中医院的重症患者需要转诊到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救治,医院将开辟绿色通道,专门成立副高职以上专家组负责接诊。同时还为江油中医院开展危重症的电话会诊。
打 印 关 闭
 
   
 
全科医疗科
康复医学科
预防保健科
 
中医科
妇科
五官科
 
 
 
 
       

大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总机:0574-77776777 传真:0574-77776777  
地址:宁波市北仑区大碶街道庐山东路121号 后台管理
本网站由 提供技术支持